近日,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以下簡稱宋慶齡青少中心)主辦的第三屆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在京成功舉辦。論壇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志愿人員組織和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特別支持。來自20多個國家的近300位中外嘉賓齊聚現場,共同探討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未來方向。
本屆論壇以“互聯·協同·聚力——國際視野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為主題,通過主旨報告、專題報告、圓桌論壇、課例展示、工作坊及教育成果展演等豐富形式,努力構建高水平、國際化、跨行業的校外教育合作與交流平臺,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體系的創新。
正式發布:攜手賦能青少年創造未來
活動現場,與會嘉賓共同發布“可持續發展教育未來學院”,該學院基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青少年參與可持續發展”創新示范項目愿景,打造包含面向青少年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學習平臺、專家資源庫、實驗室建設、賽事組織、“未來世界”實踐項目等教育內容。
宋慶齡青少中心還與中國未來研究會共同啟動“科學家故事”征集活動,面向社會廣泛征集適宜青少年的科學實驗項目,開發適用于青少年學習的科研項目,推動“科學家精神”融入教育全過程,試點開展典型案例的刊物刊發工作,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世界觀。
主旨報告:多維度解讀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中國未來研究會科學促進工作委員會主任李垚,以《新質生產力背景下新時代青少年培養展望》為題,基于“金木水火土”視角,生動而深刻地闡述了教育的本質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敢于挑戰、迎接變化并最終形成“定海神針”,并通過國內外豐富的教育案例強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構建包容、平等、優質和終身化教育。
巴基斯坦駐華使館文化教育參贊阿菲法·沙吉婭(Afifa Shajia),以《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教育——創新人才培養的全新格局》為題展望了全球視野下創新人才培養的發展新機遇,并表示,巴基斯坦正通過環境意識、氣候行動、社會公正等課程建設和師資培訓積極應對全球共同挑戰,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未來力量。
宋慶齡青少年中心副主任趙軍以《推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積極探索校外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為題進行分享,他指出:校外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獨特價值日益凸顯,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結合實際經驗,從健全人格培養、興趣到志趣轉化、協同聯動探索新模式等維度,助力青少年全面發展,以新思路新舉措不斷開創校外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用實際行動書寫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答卷。
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邱成利以《創新教育理念方法 培養孕育一流人才》為題作主旨報告,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角度向我們闡釋了全球化背景下創新教育的多元方法,并強調培養跨文化國際視野和全球公民意識,強化信息素養與數字技能,倡導終身學習理念的重要性。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館員,國家動物博物館館長張勁碩以《自然教育視域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為題作主旨報告,通過博物學啟蒙的視角提倡青少年應加強對自然的全方位感受,在觀察自然、親近自然、體驗自然、深入自然的發展過程中提升對生命的感知,激發青少年提升博學、博愛、博雅的情懷。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委員龔超以《智創未來:人工智能引領創新人才培養新時代》為題作主旨報告,展望了人工智能在培育新時代復合創新型人才方面帶來的新發展機遇,并圍繞深化智能技術賦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革、跨領域賦能,以及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等方向進行專業分享。
英國國際教育協會STEM教育項目負責人Alex Holmes、波士頓科學博物館CEO Tim Ritchie分別以《國際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體系——以“科創之星”系列活動為例》《STEAM教育的未來——如何通過科技增強青少年創造力》為主題,依托英國國際教育協會、波士頓科學博物館各自在青少年STEAM領域的教育特色和優質內容,向我們分享了豐富多彩的創新教育模式和科創活動,引導青少年探索創造力的無限可能。
專題報告:聚焦校外教育創新實踐
宋慶齡青少中心體驗中心副主任許勁草以《校外教育視域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為題,對校外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長優勢、創新人才素質特征和成長畫像進行了充分分析,并從場館教育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策略,以及橫縱進階式的教育內容體系等視角分享了宋慶齡青少中心生動而具有特色的教育實踐案例。
星際元國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張昱以《科技館展教開發的共創機制》為主題作專題報告,分享了國際代表性科技館的使命價值、戰略愿景、運營模式及STEM教育前沿發展情況。
模擬聯合國蔚藍國際CEO曹疏野以《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參與能力與公共外交素養的創新人才》為主題,通過展示以模擬聯合國為核心的青少年培養體系,旨在引導青少年放眼國際社會,培養兼具外語能力與國際傳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生動闡釋了鼓勵青少年立志傳播中國聲音,投身公共外交和國際交流工作,在新時代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意義。
圓桌論壇:三大主題深度探討教育新模式
本屆論壇還得到校外教育、華文教育、科技場館、數字藝術產業等行業領域代表的參與關注。與會嘉賓圍繞多個主題分享創新實踐經驗和教育成果案例。
圓桌論壇1:因地制宜與和諧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華文教育創新實踐
華文教育是海外華僑華人傳承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中外文明互鑒、民心相通的重要橋梁。現場,北京華文學院代表張嬙、馬德里華僑華人中文學校代表劉蕓、緬甸福慶學校代表李祖清、馬德里愛華中文學校代表陳坤分享了各自在開展華文教育工作中取得的經驗與成績,并基于華文教育當前發展的新理念、新環境,圍繞如何于變局中開創新的探索方向、于合作發展中拓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傳播路徑進行思考與交流。
圓桌論壇2:館校協同與社教同頻 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創新
家校社協同育人是中國特色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關鍵所在。宋慶齡青少中心體驗中心副主任王玉卓、中國福利會少年宮副主任鄭思晨、中國兒童中心《中國校外教育》編輯部主任肖鳳秋、國家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部主任趙洪濤、北京科學中心研究部部長周麗娟,以“館校協同創未來”為核心,聚焦教聯體融通發展的育人價值以及機制、路徑和策略探究,以豐富的教育案例,闡釋了新時代發展下加強館校協同育人頂層設計的重要性。
圓桌論壇3:互動藝術與數字教育 校外教育的創新路徑探索
在時代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數字教育、藝術科技的交匯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重塑著我們的世界。本次圓桌論壇邀請了人工智能、新媒體藝術、數字教育等領域的跨界專家,包括中央美術學院數字科技產業負責人于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劉恪、ALIGHT光禹萊特創始人王冬、DeepBrain AI明芒科技中國區負責人金輝、優必選科技人工智能教育專家汪濤,以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發展以及AIGC、元宇宙和虛擬數字人時代的快速到來為背景,從智能化、個性化和跨領域融合等多個維度,深入剖析了數智科技在推動產業轉型中的核心動能角色,并揭示了科技藝術融合在校外育人場景中的價值。
主題板塊:科技·文化·藝術·自然
本屆論壇基于第二屆論壇取得的豐碩成果,從科技創新、文化藝術、自然教育三大板塊出發,邀請不同領域嘉賓與行業代表,圍繞“科技創新·賦能未來”“文化藝術·啟迪成長”“自然教育·和諧共生”進行論壇分享,旨在通過跨領域的深度對話,重構跨學科視野,探討不同行業發展背景下的人才培養與創新思維。
板塊1:科技創新·賦能未來
《適應時代變革的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
袁正,北京師范大學科學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生態構建與實踐路徑》
袁中果,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中小學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科普場館內實驗室建設與科學教育》
王虎紋,新疆生態博物館副館長
《培養終身學習者:以科技賦能可持續發展教育路徑》
閔銳,火花思維產品創始人
當前,全球進入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賦能教育發展成為熱議話題。本場論壇以“科技創新·賦能發展”為主題,邀請4位從事科學教育工作的專家,結合他們自身多年積淀的學術研究和實踐探索,從我國科學教育發展整體生態與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的關鍵要素、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生態的構建與實踐路徑、科普場館實驗室建設與科學教育、從思維底層培養青少年成為終身學習者等視角分享了科技創新的前沿趨勢和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途徑。
論壇現場,宋慶齡青少中心Movers課程研發團隊教研組長徐召、萊特科技總經理李媛媛、深圳華大萬物科技有限公司教育總監孫海陸、大連市發明協會理事徐銘展示了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優秀案例。
板塊2:文化藝術·啟迪成長
《身邊的傳統文化與古人的思維方式》
趙運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通識系主任,央視科教頻道《百家說故事》主講人
《中國傳統教育之精髓:因材施教》
朱立俠,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國學教育學院專任教師
《以戲之名,向美而行“戲劇+教育”的雙重力量》
姬沛: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副主任,教授,戲劇影視導演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賡續中華文脈中推動文化創新發展,該板塊以“文化藝術·啟迪成長”為主題,邀請3位從事傳統文化、戲劇美育方向的專家,圍繞傳統文化的歷史與當代教育發展、因材施教的中國傳統教育精髓、戲劇美育的雙重力量等話題展開分享,并提出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涵育功能,助力青少年理解中國文化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板塊3:自然教育·和諧共生
自然教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自然教育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價值,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場論壇以“自然教育·和諧共生”為主題,邀請6位自然教育從業者、學員家長共同分享他們親歷的故事和經驗思考,探討如何更好地推進自然教育社會化、專業化發展,通過教育幫助學習者重新理解社會生態的深層意蘊,學會尊重文化、歷史與生物多樣性,引導更多青少年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熱愛自然,形成促進可持續發展所需的思維、態度、價值觀與技能。
青少年展演:多元成果綻放青春風采
論壇開場由宋慶齡和平天使藝術團打擊樂團帶來開場表演《擊彩世界》,以鏗鏘有力的鼓聲拉開了活動的序幕,展現了青春與活力的交響。
在“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展演”環節中,由宋慶齡青少中心蒙空間4位“新聞小主播”學員擔任現場主持,創空間科技創新社團帶來AI表演秀,科技創新課程學員劉錦洋、自然教育課程學員孫敬哲以青春昂揚的精神面貌講述他們在中心課程學習、研學體驗活動中的成長與收獲。此外,第十九屆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金獎學生代表秦浩睿在現場還為大家展示了自己的發明作品《一種基于掐訣手勢AI識別的隔空輸入法——靈犀訣》。
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展示,不僅呈現了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實踐成果,也生動詮釋了“教育賦能未來”的理念。這些青少年在創新與實踐中展現出的創造力和責任感,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的核心價值所在。
師資培訓工作坊:打造創新研發展示交流平臺
為了讓更多教師深刻認識到科學教育在培養青少年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論壇充分發揮平臺優勢,圍繞“大國工程實驗室”“科學養育”“Movers”“探客工坊”和“人工智能跨學科教研”等主題設置5場師資培訓工作坊,讓更多教育從業者獲得豐富的跨領域知識和寶貴的交流學習經驗。
結語
第三屆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論壇延續前兩屆論壇對青少年健康成長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關注,聚焦于國際視野下的創新人才培養,旨在搭建高質量的校外教育展示交流平臺。
宋慶齡青少中心將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融合、身心并舉,充分發揮平臺資源優勢,通過多維度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積極參與構建青少年可持續發展教育新格局,為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創新能力和責任擔當的新時代青少年貢獻力量。